close

冷冷的選舉,缺乏熱情的政治。你可能正在猶豫,今天該不該去投票?

告訴你一則故事。美國總統布希2004選連任時,支持度雖只有二十,他的競選團隊洞悉美國政治弱點,認定只要動員政治及宗教的右派選民,布希必定贏。

這套選戰策略後來被稱為「布希主義」,它的核心概念就是看準美國知識份子的弱點,讀書人、臭老九、愛批評、自命清高,橫豎是一群不會去投票的冷漠選民。布希陣營計算美國極端右派選民約有18%至22%,如果成功再動員宗教極端右派份子,在美國這類選民約佔7%至8%,合起來超過25%選民,四分之一選民投給布希,布希就成了全世界最強大國家最有權力的人。







最精算的政治哲學

布希的算盤基礎在於美國有50%以上的選民長期不投票,而且知識水平愈高的選民,愈不屑或懶得投票,投票率愈低。他把那些長期在《紐時》、CNN、《華郵》批判他的專欄作家看成廢物;這些人及閱讀他們專欄的人都是無意義的美國公民。美國每年投票率不到45%或50%,因此一場全世界最重要的大選,只要獲得願意去投票人口的一半以上,就當選了;哪怕那些選民只佔全美四分之一。

於是2004年布希打破了美國的政治傳統,把美國大選搞的很像拉丁美洲第三世界國家的競選。訴求反恐愛國主義、反墮胎、及減稅……,那些傳統歐美國家競選中的經濟或外交政策辯論不見了,一夕之間美國快成反同志、反AIDS、反墮胎三K黨的天下。

狂熱的政治與宗教主義,淹沒西方民主政治特有的理性主義,他們自動捐錢,當義工,投票當日帶著教友們去投票。

住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教授與外交官冷冷看著這一切,當時還有一位我熟識的美國戰略專家嘲諷,「美國人是如此一群大笨蛋嗎?」

選舉結果,布希居然以佔全國人口總數27%選票當選了。布希主義成了最精算的政治哲學,它像一套新型的達爾文概念,源自對無競爭能力者的輕蔑;西方自盧梭以來的文明反省與價值,在這一套政治輕蔑主義下,全然消失。

直至今年11月期中選舉,美國把伊拉克等問題再拖了兩年,布希主義才在選戰中挫拜。







四年任期審判制度

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演化最符合開放與尊重的制度,它依賴許多體系運作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投票。

我在政治圈裡很久,政治的確總令人幻滅的很快,但我想告訴大家,政治追求的不是絕對的聖人或真理,它找的是better,是我四年後可以換掉你的任期審判制度;不是best。

候選人不夠令你滿意,或政黨使你失望,都不足作為你不投票的理由。布希主義是個活生生的教訓;政治上愈冷靜理性的選民,雖是穩定社會的支柱,但他們習慣性在選票中缺席。於是我們等同把國家的決定權,交給極端的選民與工於此種計算的政客。

不要等答案出來後,才後悔今天你為什麼不去投票。對政治愈理性愈有理想的人,愈應該在今天記得走到投票所。





陳文茜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xhi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